在干細胞實驗室的裝修階段,減少微粒和微生物污染風險的核心思路是“把污染源擋在外面、把已產生的微粒盡快帶走、把可能滋生的微生物滅活"。要做到這三點,設計應從空間、氣流、材料、設備、人員行為五個環節層層設防。
空間規劃上,先畫出一條“單向動線":更衣→風淋→緩沖→核心區→廢棄物暫存,人、物、廢各行其道,絕不回頭。核心區與外部之間至少設置兩道氣閘;傳遞窗必須帶自凈循環和紫外燈,雙門互鎖。任何可能產生微粒或生物氣溶膠的操作,全部在局部a ji層流罩或Ⅱ級生物安全柜內完成。
氣流組織是核心防線。采用“頂送下側回"的單向流,送風末端配H14級高效過濾器,每臺裝好后都做PAO掃描檢漏。房間之間維持5–12 Pa的遞減正壓梯度,確保空氣只能從潔凈區流向次潔凈區。新風量不低于40 m3/人·小時,換氣次數在B級背景區不低于20次/h,并設置24小時連續運行模式,停機后自凈時間不超過20 min。
選材原則只有一句話:表面沒有縫、不產塵、耐消毒。墻板和吊頂用抗菌彩鋼或鋁板,接縫全部打防霉膠;地面選防靜電環氧自流平或無縫PVC,與墻腳圓弧過渡;門窗用鋁合金雙層中空密封,下檻與地面平齊,不留凹槽。所有五金把手、開關面板都要選抗菌涂層或不銹鋼易清潔款式。
設備與凈化系統必須聯動。生物安全柜獨立排風,排風口高出屋面2 m以上并設防雨帽;傳遞窗內裝風機和高效過濾器,關門后自動啟動3 min自凈;培養箱、離心機等發熱設備遠離送風口,避免局部溫升產生渦流。監控方面,在線粒子計數器、壓差傳感器、溫濕度探頭接入BMS,異常自動報警。
人員行為是最后一道閘。更衣室分一更、二更,內設感應龍頭、自動給皂器和高速干手機;進入核心區前風淋15 s以上,風淋區內不設任何儲物架。所有物品拆去外包裝后經傳遞窗紫外照射10 min方可進入;廢棄物先用雙層高壓滅菌袋包扎,經專用污物傳遞窗到滅菌室處理,全程不經過潔凈走廊。
通過上述“空間隔離—氣流屏障—材料屏障—設備聯動—行為屏障"的五重設計,可將微粒和微生物污染風險降到可控范圍,同時滿足GMP、GB 50457與GB 19489對干細胞制備環境的全部要求。